為什么要有虛擬化技術?
每臺主機一個操作系統,軟硬件耦合強度大,而且一個主機經常運行很多應用,特別在搭建分布式、集群環境,常出現應用沖突的問題,也使得系統資源利用率低,硬件成本高,也不夠靈活。
虛擬化技術
將一臺計算機虛擬為多臺邏輯計算機,在一臺計算機上同事運行多個邏輯計算機,每個邏輯計算機可以運行不同的操作系統,且應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獨立的空間內運行而互不影響,從而顯著的提高計算機的工作效率。
優點
打破操作系統和硬件的依賴
通過封裝到虛擬機的技術,管理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為單一的個體
強大的安全和故障隔離
虛擬機獨立于硬件,能在任何硬件上運行
技術分類
完全虛擬化技術:又稱硬件輔助虛擬化技術,最初所使用的虛擬化技術就是全虛擬化技術,在虛擬機和硬件之間加了一個軟件層(),或稱虛擬機監控器(VMM)。
直接運行在物理硬件上 – KVM
運行在另一個操作系統中 – QEMU 和 WINE
半虛擬化技術:又稱準虛擬化技術,就是在全虛擬化的基礎上,把客戶操作系統進行了修改,增加了一個專門的API,這個API可以將客戶操作系統發出的指令進行最優化,即不需要耗費一定的資源進行翻譯操作,因此的工作負擔變得非常的小,因此整體性能也有很大的提高,但需要專門API,因此在實際中很少應用。
架構分類
寄居架構:在操作系統之上安裝和運行虛擬化程序,依賴于主機操作系統對設備的支持和物理資源的管理;優點是簡單便于實現;缺點是安裝和運行應用程序依賴于主機操作系統對設備的支持;例如GXS Server、Vmware Server、;
裸金屬架構:直接在硬件上安裝虛擬化軟件,在其上安裝操作系統和應用,依賴虛擬層內核和服務器控制臺進行管理;優點是虛擬機已依賴于操作系統,可以支持多種操作系統,多種應用,更加靈活;缺點是虛擬層內核開發難度大;例如VMWare ESXI Server;
為什么需要云計算?
美國環境保護署(EPA)研究服務和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時發現,實際上服務器只有5%的時間是在工作的,在其他時間,服務器都處于休眠狀態,因此導致大量的計算資源浪費。
對于大企業而言,流量高峰波段持續時長太短,大部分時間服務器的資源都處于閑置的狀態。
對于小企業而言,服務器硬件成本高、附屬硬件多、硬件貶值快、利用率和投入不成正比。
云計算
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(NIST)定義: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,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、便捷的,按需的網絡訪問,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(網絡、服務器、存儲、應用軟件、服務等),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,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,或與服務提供商進行很少的交互。
技術變遷
單主機多用戶:資源依賴、互相影響、無隔離
但主機多虛擬機:資源共享、互相隔離
分類
私有云:企業內部;
公有云:服務平臺;
混合云:典型的應用場景是訪問量大的到公有云,計算量大的到私有云;
云平臺選擇標準
API接口的廣泛性;
使用何種的開源協議進行編寫;
平臺的成熟度;
云平臺分類
愿景
使用計算資源、網絡資源像使用自來水一樣按需自由有償。
*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,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。